江苏禁毒网


心智化干预”化解戒毒人员“心魔” 感受被尊重找回自信

        自卑、敏感、迷茫、害怕与人交流……这是社区戒毒人员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要想从根源上解除毒品对他们的影响,除了物理疗法外,心理干预也很重要。近日,重庆市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视察了针对社区戒毒人员的“心智化干预”疗法。该疗法在实际应用中,目前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戒毒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回归社会,像正常人那样工作、生活,并且永远不再沾染毒品。”北碚区委政法委与区科协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优势,加强校地合作,委托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咨询研究与培训中心开展了“戒毒人员社区矫正的创新模式构建”专项技术服务项目。该中心对某社区16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心智化干预”,将心理咨询经验成功运用于地方对戒毒康复这个特殊人群的管理工作中。

   “‘心智化干预’目的在于提高戒毒人员的心智化能力、提升自控力、降低复吸率,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并提高社会功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吴明霞说,“心智化干预”一般历时四个月,每周一次的干预以小组形式开展,每次进行1.52小时,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改善戒毒人员心智化水平,提高其情绪调控的能力,改善其人际关系,增加他们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信心。

  戒毒人员伍先生在1996年的时候就出于好奇染上了毒品,后经过强制戒毒后回到家中,接受社区戒毒的康复治疗。“那时的我心理极度自卑,感觉前途渺茫,每天闷在家里不敢出门,怕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伍先生说,在参加了“心智化干预”后,感受最大的就是有了“被尊重”的感觉,并逐渐找回了自信心。

  有一个参与了‘心智化干预’的组复吸的平均次数从4.96次降到了0.26次。“复吸率明显下降,干预效果明显。”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越早摆脱毒品,越早回归正常社会,就能更好地维护社区安定,减少社会危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