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句东强制隔离戒毒所坚持以“归正”教育为导向,大力推进以“正魂、正心、正德、正能”为内容的“四正教育”工程,有效促进了戒治质效的全面提升。
实施“正魂”工程
构建信心家园
他们突出戒毒人员的灵魂重塑,唤醒戒毒人员的戒治信念,激发内生动力。
突出文化引领,弘扬“戒园”主流文化。他们以“正人”为主题,以“虔心自得、醒者无疆”为主线,将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文化和禁毒戒毒特色文化融为一体,精心构建以“律言、律行、律己、律人”为内容的“律”文化、以“戒财、戒散、戒行、戒懒、戒无恒”为特色的“戒”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和”文化、以“山、水、木”为寓意的“清”文化、以“诚信、感恩、互助、责任”为主题的“家”文化等系列品牌,为戒毒人员的心灵打上文化底色。
注重规则引导,突出“精气神”锻造和历练。他们积极开展以角色定位、行为养成、文明礼仪等为内容的规范教育,在所区楼层、宿舍及活动训练习艺场所张贴纪律和规则标语,组织学习所编教材《新生有“礼”》,唤醒身份和守纪意识;开展以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自我意识为内容的意识教育,引导戒毒人员增强规则意识,履行戒治义务;开展以意志力、自控力、调节力为内容的认知训导,培养坚毅向上的品格和维持心理平衡的能力;坚持每日操练“四有四声”、恪守“七相”标准,强化日常行为养成。同时以契约式管理和公约式戒治为目标,建立戒毒促进会、文明劝导小组、自律委员会等戒毒自治组织,帮助戒毒人员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学会自查自警自律自省。
坚持典型引路,用正面典型品格净化心灵。他们利用戒毒人员大会、报刊橱窗与广播、电子显示屏和有线电视等载体,广泛宣传优秀戒治学员、季度戒治之星等身边的“微典型”,树立学习标杆;邀请身残志坚、戒毒成功及回归创业典型来所举办励志演讲,分享人生意义、奋斗经历和成功喜悦;组织收看“中国好人”视频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配发《时代楷模》《雷锋日记》《长征的故事》等读本,开展“学雷锋精神,做合格新人”“学先模促戒治”“我身边的感动”等主题征文,通过学习讨论、书写心得、巡回演讲、分享感悟,引导戒毒人员明确矫治方向、增强戒治自觉、坚守戒毒信念。
实施“正心”工程
构建心灵家园
近年来,该所坚持以“悦读滋心、用情疗心、修行强心”为内容,积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心灵照管模式,引导戒毒人员拓展心灵张力。
他们以创建“书香戒园”为抓手,积极实施“阅读助戒”行动,举办书市进所、图书漂流、书籍互换等活动,开放电子阅览室,帮助戒毒人员征订个性化书报,指导阅读戒毒认知、心理健康、运动康复、励志读物和传统文化等戒治书籍;建立自主阅读引导机制:每月读一本好书,每日确保1小时阅读量,每周组织一次学习分享,每旬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季度举办一次书评交流和读书沙龙,让读书成为戒毒生活新常态,引导戒毒人员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涵养精神、愉悦心境。
积极开展以悔错心、感恩心、包容心、同情心、进取心为内容的情感教育,促进养成正直、和善、真诚的人格品质;以亲情电话、视频会见、家书和探访等为沟通纽带,帮助修复家庭亲情关系;借助亲属进所恳谈、亲情共餐等帮教平台,培育正向情感;围绕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等特殊节点,开展“妈妈我想对你说”“盼你早回家”“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等情感体验;借助亲属学校和戒毒讲堂,邀请专业民警、专家教授、社会知名人士为戒毒人员亲属授课,分享情感戒治经验,提升家庭后续照管能力。
他们还注重心理暗示训练,组织戒毒人员背诵戒毒信条、参演心理剧、签订戒毒承诺书,坚定戒毒决心和信心;开展意志力、控制力、耐挫力等团体训练,采用静思冥想、坐禅静心、模拟高危情景等方法,历练心智、排解杂念、淡化毒瘾、增强定力;引入书画剪纸雕刻等特色课程,教育戒毒人员培育专注态度,锤炼意志品质;举办各类竞技比赛、音乐会、集体祈祷会、晚会和社团活动,引导戒毒人员消除体瘾心瘾,找回健康的自我。
实施“正德”工程
构建精神家园
该所坚持将以善道、孝道、礼道为内容的“三道”教育作为戒治精神核心支柱,引导戒毒人员自主修德,学做新人。
组织戒毒人员学习《中华孝文化读本》,观看《暖春》《我和父母》等亲情影片,开展“读孝心书、唱孝心歌、诵孝心诗、讲孝心故事”等活动;以“感恩家庭”为切入点,举办“孝心献给父母、感受亲人关爱”亲情帮教会、“亲情的呼唤”征文演讲、“算好亲情账”等主题活动,引导戒毒人员尊崇孝道、重在行孝;以“感恩生活”为主题,开展感恩亲人、感恩师友、感恩警官、感恩同戒、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等教育,引导戒毒人员常怀感恩之心,积极回报社会。
组织编写《为善三字经》,宣讲“中国好人”事迹,开设“善文化大家谈”专栏,营造“善”文化氛围;举办“善言善行记心中,善行善举伴我行”征文、“善”故事演讲比赛、“善”文化手抄报评比、行善事迹报告会等,让戒毒人员在互动体验中发现“善”的力量,形成“行善积德,回馈社会”的价值取向;招募成立戒毒人员志愿服务小队,对病号、文盲、残疾人员、特困家庭及家庭发生变故人员予以关爱相助,用实际行动践行“善”之内涵。
倡导“礼行天下”的人文理念,设立“尚礼村”石碑和八字箴言现场牌,悬挂孔孟礼仪名言警句,张贴尚礼教规学规,营造“尚礼”的氛围;开办“礼仪讲坛”,每周讲授《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国学经典,强化“仪表之礼、就餐之礼、行走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等文明礼仪训导和养成教育;围绕入所、分队、回归等戒毒矫治的三个阶段,分别举行入所担当、分队励志和回归自律仪式,推选“戒园礼仪之星”,打造学习的样本。
实施“正能”工程
构建回归家园
该所还坚持开展回归适应性训练,不断强化戒毒人员的“三个能力”重构,助力戒治操守的巩固和保持。
——提升就业谋生能力。紧贴戒毒人员回归就业需要,先后与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句容职业培训中心等合作,开设计算机、中式面点、缝纫、机修、园艺、理发和眼镜定配等培训科目,通过强化实操实训、开展技能比武、严格考试考核、等级技能鉴定等,努力提高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就业竞争力;以“创办我的微小企业”为方向,对戒毒人员的创业计划进行个别咨询、评估和指导,开展系统化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增强创业能力和信心;加强与无锡、句容等地的职介机构联系,邀请他们来所举办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报告、发布职业供求信息、开展岗位职业介绍;与劳务加工企业共同举办招聘会,为戒毒人员重返社会畅通“就业直通车”。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围绕戒毒经历回顾、人生教训反思、戒治成效总结、未来新生规划等专题,突出自省自悟教育,指导书写内观日记,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戒毒观;结合法治与道德的补课性再教育,切实增强法律敬畏意识和道德伦理观念;开展家庭、社区、有毒等“三重环境”的模拟活动,对可能出现的婚姻家庭、社会歧视、抵御诱惑等问题开展实训性质的模拟性教育,通过情景训练、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戒毒人员学会正确思考问题和寻求帮助路径,增强拒毒抗毒的能力。
——提升融入社会能力。开展生存意识、知识、意志和本领教育,让戒毒人员学习掌握求职技巧,知晓养老、医保、就业等相关政策及救济渠道,了解回归社会后的户口申报基本程序、就业招聘基本要求、自主创业基本方法,熟悉申请低保或办理医保途径;以模拟社会仿真实训为切入点,开展人才市场、银行与超市、商务谈判等适应社会的模拟项目训练,实现由“受戒人”向“社会人”过渡。
实施“正魂”工程
构建信心家园
他们突出戒毒人员的灵魂重塑,唤醒戒毒人员的戒治信念,激发内生动力。
突出文化引领,弘扬“戒园”主流文化。他们以“正人”为主题,以“虔心自得、醒者无疆”为主线,将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文化和禁毒戒毒特色文化融为一体,精心构建以“律言、律行、律己、律人”为内容的“律”文化、以“戒财、戒散、戒行、戒懒、戒无恒”为特色的“戒”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和”文化、以“山、水、木”为寓意的“清”文化、以“诚信、感恩、互助、责任”为主题的“家”文化等系列品牌,为戒毒人员的心灵打上文化底色。
注重规则引导,突出“精气神”锻造和历练。他们积极开展以角色定位、行为养成、文明礼仪等为内容的规范教育,在所区楼层、宿舍及活动训练习艺场所张贴纪律和规则标语,组织学习所编教材《新生有“礼”》,唤醒身份和守纪意识;开展以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自我意识为内容的意识教育,引导戒毒人员增强规则意识,履行戒治义务;开展以意志力、自控力、调节力为内容的认知训导,培养坚毅向上的品格和维持心理平衡的能力;坚持每日操练“四有四声”、恪守“七相”标准,强化日常行为养成。同时以契约式管理和公约式戒治为目标,建立戒毒促进会、文明劝导小组、自律委员会等戒毒自治组织,帮助戒毒人员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学会自查自警自律自省。
坚持典型引路,用正面典型品格净化心灵。他们利用戒毒人员大会、报刊橱窗与广播、电子显示屏和有线电视等载体,广泛宣传优秀戒治学员、季度戒治之星等身边的“微典型”,树立学习标杆;邀请身残志坚、戒毒成功及回归创业典型来所举办励志演讲,分享人生意义、奋斗经历和成功喜悦;组织收看“中国好人”视频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配发《时代楷模》《雷锋日记》《长征的故事》等读本,开展“学雷锋精神,做合格新人”“学先模促戒治”“我身边的感动”等主题征文,通过学习讨论、书写心得、巡回演讲、分享感悟,引导戒毒人员明确矫治方向、增强戒治自觉、坚守戒毒信念。
实施“正心”工程
构建心灵家园
近年来,该所坚持以“悦读滋心、用情疗心、修行强心”为内容,积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心灵照管模式,引导戒毒人员拓展心灵张力。
他们以创建“书香戒园”为抓手,积极实施“阅读助戒”行动,举办书市进所、图书漂流、书籍互换等活动,开放电子阅览室,帮助戒毒人员征订个性化书报,指导阅读戒毒认知、心理健康、运动康复、励志读物和传统文化等戒治书籍;建立自主阅读引导机制:每月读一本好书,每日确保1小时阅读量,每周组织一次学习分享,每旬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季度举办一次书评交流和读书沙龙,让读书成为戒毒生活新常态,引导戒毒人员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涵养精神、愉悦心境。
积极开展以悔错心、感恩心、包容心、同情心、进取心为内容的情感教育,促进养成正直、和善、真诚的人格品质;以亲情电话、视频会见、家书和探访等为沟通纽带,帮助修复家庭亲情关系;借助亲属进所恳谈、亲情共餐等帮教平台,培育正向情感;围绕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等特殊节点,开展“妈妈我想对你说”“盼你早回家”“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等情感体验;借助亲属学校和戒毒讲堂,邀请专业民警、专家教授、社会知名人士为戒毒人员亲属授课,分享情感戒治经验,提升家庭后续照管能力。
他们还注重心理暗示训练,组织戒毒人员背诵戒毒信条、参演心理剧、签订戒毒承诺书,坚定戒毒决心和信心;开展意志力、控制力、耐挫力等团体训练,采用静思冥想、坐禅静心、模拟高危情景等方法,历练心智、排解杂念、淡化毒瘾、增强定力;引入书画剪纸雕刻等特色课程,教育戒毒人员培育专注态度,锤炼意志品质;举办各类竞技比赛、音乐会、集体祈祷会、晚会和社团活动,引导戒毒人员消除体瘾心瘾,找回健康的自我。
实施“正德”工程
构建精神家园
该所坚持将以善道、孝道、礼道为内容的“三道”教育作为戒治精神核心支柱,引导戒毒人员自主修德,学做新人。
组织戒毒人员学习《中华孝文化读本》,观看《暖春》《我和父母》等亲情影片,开展“读孝心书、唱孝心歌、诵孝心诗、讲孝心故事”等活动;以“感恩家庭”为切入点,举办“孝心献给父母、感受亲人关爱”亲情帮教会、“亲情的呼唤”征文演讲、“算好亲情账”等主题活动,引导戒毒人员尊崇孝道、重在行孝;以“感恩生活”为主题,开展感恩亲人、感恩师友、感恩警官、感恩同戒、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等教育,引导戒毒人员常怀感恩之心,积极回报社会。
组织编写《为善三字经》,宣讲“中国好人”事迹,开设“善文化大家谈”专栏,营造“善”文化氛围;举办“善言善行记心中,善行善举伴我行”征文、“善”故事演讲比赛、“善”文化手抄报评比、行善事迹报告会等,让戒毒人员在互动体验中发现“善”的力量,形成“行善积德,回馈社会”的价值取向;招募成立戒毒人员志愿服务小队,对病号、文盲、残疾人员、特困家庭及家庭发生变故人员予以关爱相助,用实际行动践行“善”之内涵。
倡导“礼行天下”的人文理念,设立“尚礼村”石碑和八字箴言现场牌,悬挂孔孟礼仪名言警句,张贴尚礼教规学规,营造“尚礼”的氛围;开办“礼仪讲坛”,每周讲授《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国学经典,强化“仪表之礼、就餐之礼、行走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等文明礼仪训导和养成教育;围绕入所、分队、回归等戒毒矫治的三个阶段,分别举行入所担当、分队励志和回归自律仪式,推选“戒园礼仪之星”,打造学习的样本。
实施“正能”工程
构建回归家园
该所还坚持开展回归适应性训练,不断强化戒毒人员的“三个能力”重构,助力戒治操守的巩固和保持。
——提升就业谋生能力。紧贴戒毒人员回归就业需要,先后与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句容职业培训中心等合作,开设计算机、中式面点、缝纫、机修、园艺、理发和眼镜定配等培训科目,通过强化实操实训、开展技能比武、严格考试考核、等级技能鉴定等,努力提高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就业竞争力;以“创办我的微小企业”为方向,对戒毒人员的创业计划进行个别咨询、评估和指导,开展系统化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增强创业能力和信心;加强与无锡、句容等地的职介机构联系,邀请他们来所举办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报告、发布职业供求信息、开展岗位职业介绍;与劳务加工企业共同举办招聘会,为戒毒人员重返社会畅通“就业直通车”。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围绕戒毒经历回顾、人生教训反思、戒治成效总结、未来新生规划等专题,突出自省自悟教育,指导书写内观日记,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戒毒观;结合法治与道德的补课性再教育,切实增强法律敬畏意识和道德伦理观念;开展家庭、社区、有毒等“三重环境”的模拟活动,对可能出现的婚姻家庭、社会歧视、抵御诱惑等问题开展实训性质的模拟性教育,通过情景训练、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戒毒人员学会正确思考问题和寻求帮助路径,增强拒毒抗毒的能力。
——提升融入社会能力。开展生存意识、知识、意志和本领教育,让戒毒人员学习掌握求职技巧,知晓养老、医保、就业等相关政策及救济渠道,了解回归社会后的户口申报基本程序、就业招聘基本要求、自主创业基本方法,熟悉申请低保或办理医保途径;以模拟社会仿真实训为切入点,开展人才市场、银行与超市、商务谈判等适应社会的模拟项目训练,实现由“受戒人”向“社会人”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