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了,是你们的多维帮扶,让我摆脱了30年毒瘾,你看,现在不仅眼睛好了些,还在盲人按摩店有了稳定工作。”近日,在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一所”)设立在昆明市西山区福海街道办事处的社会化延伸工作指导站内,戒毒人员李某紧握着该所七大队警察王东亮的手,连声表示感谢。
原来,李某自幼患有眼疾,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19岁时,受“朋友”怂恿沾染毒品,此后30年深染毒瘾,多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吸毒不仅让他眼疾恶化至失明,还使其彻底丧失劳动能力,了解到李某的情况后,省一所通过协调残联等相关部门,帮助李某找到一份盲人按摩店的工作,并根据政策帮其办理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了生计来源的李某,又重燃了对生活的信心和期盼。
李某的蜕变,是省一所探索开展的“专业戒治+出所衔接+社会帮扶”三位一体防复吸模式的生动注脚。省一所党委书记、所长王长刚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如今,这一模式正让越来越多像李某这样的戒毒人员康复,在法治护航与社会协同中重归正常生活。
从“屡戒屡败”到“重获新生”:个案背后的体系支撑
在昆明斗南鲜花市场,曾因吸毒致家庭困顿的袁某忙着打包刚采摘的康乃馨。“要是没指导站警察和社区找来的农技专家,我的大棚早垮了,说不定又会走上老路。”袁某坦言,解除强戒后他想靠种花创业,却因技术不足屡屡碰壁,一度濒临复吸边缘。
转机出现在省一所社会化延伸工作指导站的介入。警察联合社区专干邀请花卉种植专家走进大棚,从土壤改良到花期调控手把手指导,还帮他分析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如今,袁某的花卉种植实现稳定盈利,家庭生活也重回正轨。李某与袁某的故事并非个例。省一所通过建立个性化康复档案,为戒毒人员精准“画像”,再联动公安、社区、医疗等部门量身定制帮扶方案。王长刚举例说,像李某这样的特殊群体,能优先享受残疾补助、公租房等兜底保障;如袁某般有创业意愿者,则能获得“点对点”技术指导与岗位对接。
从“所内戒治”到“社区延伸”:构建闭环式工作链条
2024年起,省一所率先在西山区、晋宁区等地布局5个社会化延伸工作指导站及2个毒品教育基地,将所内成熟的教育矫正、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移植”到社区,推动强制戒毒与社区康复无缝衔接。数据显示,仅一年时间,5个指导站已开展防复吸指导、心理健康讲座、法律咨询等服务12场次,为38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建立个性化档案;组织110余人次深入3个区县43个街道村组、31个基层政法单位,行程超9500公里,完成700余名解戒人员回访,解决实际困难176件。
“我们正在着力打造‘三链闭环’。”王长刚表示,第一链聚焦所内戒治,通过心理矫治、技能培训打牢戒断基础;第二链强化出所衔接,联合多部门开展协同帮扶;第三链深耕社区融入,落实分类分级管理与就业支持,“环环相扣才能降低复吸风险”。
从“单一模式”到“系统治理”:法治护航禁毒工作向深向实
从单一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到“三位一体”系统治理,云南的探索正在显现成效。截至2024年底,省一所三年未复吸人员数量同比增长34.9%,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实践价值。“戒毒康复不是‘一戒了之’,而是需要法治保障、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省一所党委委员、副所长李从斌表示,下一步,省一所将持续完善社会化延伸工作,让戒毒康复服务更精准、帮扶链条更紧密,让每一位戒毒人员都能在阳光下重新出发,为新时代禁毒工作贡献司法行政戒毒力量。(记者 石飞 通讯员 王智昊)